庄打30闲打20永久

  • 武大主页
  • English
  • 旧版入口

庄打30闲打20永久: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庄打30闲打20永久: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庄打30闲打20永久:【学术交流】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来校讲学

2023-06-07 18:04

6月1日至2日,应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高瑞泉先生来校访问讲学,为庄打30闲打20永久师生带来两场学术讲座。

6月1日下午,由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现代中国哲学的直觉论中的禅学”讲座在哲学庄打30闲打20永久B214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庄打30闲打20永久教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主持。讲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吸引了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听众与会。

(吴根友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高瑞泉教授指出,20世纪具有体系建设性的中国哲学家,对直觉的重视不再以接引柏格森为由,而是承接与发挥儒释道传统,尤其是以对禅宗的“顿悟”作界定与再解释为根据。基于此,高教授认为现代直觉论与禅宗之间的交涉是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他以五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国哲学家直觉论中的禅学特征分析展开了他的论述。

高教授认为,最初将“直觉”显题化的是梁漱溟。梁漱溟沿用了柏格森的说法,将直觉理解成道德本能、道德冲动,其直觉理论的阐发基于对儒家经典的文化诠释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结合了唯识学的分析框架。但在对“直觉”的具体界定中,梁漱溟曾反复徘徊于“本能”、“冲动”、“非量”和“理性”之间,考虑到梁漱溟追随王门后学尤其是王艮等人的路数这一背景,高教授认为,梁漱溟直觉论的叙事策略下伏着禅宗“顿悟”的“底子”。与梁漱溟感情的直觉论不同,熊十力则更接近于理性的直觉论。熊十力批评柏格森的“直觉”为“习气”,强调直觉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形态,其直觉论有两个重要的前提:首先是从形上学而言是心本论,其次是从方法论而言是对分析和常规思维方式的批判。熊十力认为哲学家在“慎思明辩”之后尚需“脱然超悟”。他以更儒学化的概念“默识”与“体认”来言说“悟”的“顿”与“渐”,配合“性修不二”的理路,其直觉论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成为建立德性主体的途径和方法,为牟宗三的“智的直觉”说开辟了路向。

(高瑞泉教授讲演)

在对冯友兰直觉论的考察中,高教授强调了冯友兰对“直觉”和禅宗的“顿悟”之重视有一个过程。冯友兰最初从理性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直觉”和“顿悟”不能成为哲学的方法,后来则发生了某些变化,“负的方法”的引入凸显了其试图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接纳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对于注重逻辑分析的“正的方法”,“负的方法”主要借助禅宗的“顿悟”,以解决“第一义不可说”问题,断绝名言之路,从而导引人进入“天地境界”。同样围绕“第一义不可说”的问题,冯契则进一步认为首先必须要解决“第一义如何得”的问题,这也构成他“智慧说”的中心问题。在冯契看来,禅宗的“顿悟”说不仅对宗门有解放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他将禅宗的“顿悟”说转变为“理性的直觉”,作为“转识成智”的方法。“转识成智”的完整过程由“理性的直觉”、“德性的亲证”和“辩证的综合”三个环节绾合而成,其中“理性的直觉”是关键和核心,冯契不主张对直觉、顿悟之类的现象作神秘主义的解释。与冯契同样可以被归结为实践唯物论谱系的是李泽厚,其直觉论更多地服从于美学理论的构建。李泽厚由禅宗“不立语言文字”引导到“顿悟”和“由美启真”的“心灵哲学”和美学意义,认为禅宗的悟道是既超越又不脱离感性的,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瞬间即永恒。高教授指出,基于对庄禅的直观思维方式的考察,李泽厚哲学的“由美启真”路数走向了对感性世界的实在感的肯定。最后,高教授总结道,上述五位学者对禅宗的“顿悟”说的重视和阐扬体现了禅宗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方法论的贡献。在提问环节,现场同学分别就中国文化的概念研究路径、直觉的对等物、儒家理性主义传统等问题请教高教授,高教授均予以细致回应,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6月2日下午,高瑞泉教授作题为“中国观念史的学科意识”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庄打30闲打20永久廖璨璨副教授主持。

首先,高瑞泉教授概述了中西方观念史的研究历程与现状,并通过对观念史的定义、研究缘由、研究对象及学科定位的发问引出了他的主体部分论述。在讲座的第一部分,高教授重新回到了本世纪初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他认为虽然这场讨论没有在知性上达成广泛的共识,但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的转变,中国观念史的学科意识正是由这场持续已久的论持所激发。高教授援引了牟宗三对于中国哲学的讨论,指出中华民族的活动有具有普遍性的观念在指导,并且这一观念由特殊的民族生命来表现,中国哲学的中心可视为“生命”的观念。因此,“做”中国哲学既可以将古代经典中围绕“生命”的一系列观念,借与西方哲学的架构之比较,演绎成概念化的理论体系;也可以对那些核心观念如何在指导民族生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作一种历史研究,即观念史的路径。后者的重点不在于对理论系统的阐释,而在对相关观念的资料广泛收集的基础上,将它与更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意义的课题联系起来展现其演化史。

(高瑞泉教授讲演)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高教授回望了中国哲学研究中观念史研究的发源并展望了观念史研究的可能空间。美国汉学家艾尔曼指出以观念史的形态研究中国哲学的路径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梁启超、胡适等受德国人的“精神史”和美国洛夫乔伊的观念史的影响,以观念的内在开展为方法框架阐发中国思想。高教授认为,虽然这一影响程度尚未有明晰定论,但就讨论观念史研究的学术自觉而言,作为一项现代学术形态,中国观念史研究实由此发轫。基于金岳霖和洛夫乔伊对观念的哲学分析,高教授指出,批判的观念史虽然以特殊的哲学史来自我定位,但是其“特殊性”又包含了一些理想。其一,在对特定观念的研究中,任何与此观念相关的哲学史叙事都被视为构成该观念史谱系的一部分。其二,只有在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中,观念的真实面貌及其意义才得以具体地呈现。其三,承认观念主要来源于生活世界,所以在解释观念的历史性断裂之时,更注重从社会史中去求解。

在讲座第三部分,高教授对“观念史”与“哲学”、“哲学史”、“思想”、“思想史”的纠缠作了详细地厘清。高教授结合了金岳霖庄打30闲打20永久“思想”一词的讨论和史华慈对思想史的界定,提出了他的论断:哲学史是特殊的“知性思想史”,重视的是概念化安排的系统理论,而观念史重视的是“观念”本身,它的直接对象是观念世界中最重要的“观念”,即人类精神活动中那些最基本的“固定化的思想产品”之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观念史的“做法”,可以偏向历史,也可以偏向哲学。实证的观念史关心如何确定与相关术语联结的“观念”之历史,强调史料考辩和实证方法;解释的或批判的观念史倾向于用一种更具哲学分析意味的方式,研究蕴含在相关术语及其用法中的“观念”的意义之生成、分化与演变,并将其与普遍的哲学问题相连接,是一种特殊的哲学史。无论是实证的观念史,还是解释的或批判的观念史,都实际上牵涉到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讲座最后,高教授落脚到观念史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意义问题。高教授指出,观念在不同时代总是或显或隐,呈现出观念的位移甚至断裂,而观念史与社会文化史的适度结合,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哲学的发展何以折射出文明的进步。

(廖璨璨副教授主持讲座)

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分别就观念史研究是否存在有限性、观念史在逻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请教高教授,高教授均予以细致回应,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部分参与讲座的老师同学合影)

(通讯员:刘佳源   摄影:陈瀚钊 王宇)

庄打30闲打20永久: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庄打30闲打20永久: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庄打30闲打20永久. All rights reserved.

庄打30闲打20永久 - 庄闲的80%赢法